朱明奎,笔名东方明朱,1965年出生,安徽省滁州市人。他以六十载岁月沉淀出简单随和的人生态度,在文字世界里坚守本真,用质朴笔触书写对生活的感悟,于平凡中传递着直抵人心的情感温度。
生于滁州的朱明奎,自幼便对文字怀有朴素的热爱。他始终秉持“真情直面所有人”的创作理念,摒弃华丽辞藻的堆砌,擅长从日常细节中捕捉灵感。这种不事雕琢的写作风格,恰似他为人处世的写照:以坦诚之心面对生活,用简洁文字传递真实情感。
六十载人生历程中,朱明奎将写作视为与世界对话的方式。在他看来,写作的本质是情感的自然流露,而非语言的炫技表演。这份对文字本真的坚守,让他在浮躁的时代里保持着独特的创作姿态,也让其作品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如今,朱明奎仍以平和的心态继续着写作之路。未来,他将继续用简单而真诚的文字记录生活,在岁月的长河中,让这份对文学的热爱,始终保持着质朴而温润的底色。
展开剩余76%获奖作品赏析:
朱明奎老师的诗词作品《假如》,是一首充满家国情怀与历史深度的现代格律诗,以“假如中国无安徽”为诗眼,通过一连串设问句式层层铺陈,从文化、历史、军事、人物等多个维度,立体呈现出安徽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。全诗立意高远,情感真挚,语言铿锵有力,获得特等奖,实为众望所归,令人动容。
从整体立意来看,《假如》并非单纯地列举安徽名人,而是通过“假设”的方式,启发读者换位思考——若失去了安徽,中国将失去多少文化瑰宝与历史光辉。这种结构设计极具逻辑张力和哲理深意,既是对安徽贡献的致敬,更是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体认。诗的开篇“假如中国无安徽,三国演义难扎堆”,一句将人迅速带入语境,用“三国演义”巧妙引出合肥、庐江、凤阳等地历史人物的聚集,点题干脆利落。
语言运用方面,朱老师擅长对仗与押韵的掌控,使诗歌具有极强的节奏感与口诵美感。如“文房四宝无称调,聪明才智难积累”,不仅音韵和谐,而且内涵丰富,将安徽作为中国文化之源、文具之乡的地位刻画得深入人心。尤其“抗日若是无安徽,八年绝对难解决”与“烈士陵园英魂归”两句,更以沉痛与敬仰交织的语气,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敬意,令人读来动容。
诗歌在结构上分层递进,从历史人物(如朱元璋)、民族斗争(抗日)、文化传承(文房四宝)、人才辈出(天才聚集)层层展开,最后归结于“耀眼华夏永生辉”一句,将对安徽的赞誉升华为对中华文化光辉未来的祝愿,格局宏大,意境悠远。
值得称道的是,朱明奎老师巧妙地将大量历史事实与文化象征浓缩进短短八句诗中,但却不显堆砌或枯燥,而是条理分明。尤其“将无天才朱明奎”一句,在表达自信的同时也寓有自嘲,增加了整首诗的灵动与人情味。
稍有可以打磨之处在于个别句式重复“若是无安徽”略显模式化,若能在重复句中注入一些句式变化或意象调动,将使整首作品在韵律层面更具变化和艺术表现力。
综上所述,《假如》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现代诗词佳作,不仅展示了安徽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,也唤起了观者对历史、文化与现实的多重思考。再次恭喜朱明奎老师,愿老师继续在诗词创作之路上,以笔为炬,照亮更多文化热土与民族精神。
其他作品欣赏:
发布于:福建省